由天然硅铝黏土制备沸石分子筛的方法及特点
沸石分子筛是一类具有规则孔道结构的硅铝酸盐晶体,广泛应用于气体吸附分离、工业催化、重金属离子污染治理等领域。传统水热合成沸石分子筛常以含硅铝的化工产品及有机模板剂为原料,不仅成本高昂,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近年来,随着 “绿色化工” 理念的普及,高岭土、蒙脱石、累托石、伊利石等天然硅铝酸盐黏土因储量丰富、价格低廉,展现出作为沸石分子筛合成原料的巨大潜力。其合成工艺主要包括晶种法、准固相合成法和无溶剂法。 1. 晶种法 自霍姆斯(Holmes)等人报道以天然高岭土为硅源、商用分子筛为晶种制备高纯度 ZSM-5 分子筛以来,晶种法因能大幅缩短合成诱导期、抑制杂晶生成并调控晶粒尺寸,且具备合成过程绿色、操作简便、无需有机模板剂等特点,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已成为绿色合成沸石分子筛的代表性路线之一。 采用晶种法合成黏土基沸石分子筛的机理倾向于液相合成机理,具体过程如下: 结晶初期,沸石晶种发生部分溶解,形成具有沸石分子筛初级单元结构的小碎片; 同时,天然硅铝酸盐黏土经活化产生活性硅铝物种,这些物种通过溶解缩聚形成硅铝酸盐凝胶,该凝胶会逐渐包裹晶种碎片; 在晶种的结构导向作用下,包裹晶种碎片的凝胶发生晶化,形成以晶种为核心的壳层结构; 随着结晶时间延长,无定形铝酸盐凝胶逐步生成分子筛初级结构单元,这些单元通过浓集聚合从壳层向核心沉积,最终将黏土解聚形成的活性地质矿物聚合物转化为沸石分子筛。 2. 准固相合成法 该技术的核心特征是利用间隔物,使合成沸石分子筛的原料在反应溶剂与结构导向剂的气相环境中进行结晶。相较于传统水热合成工艺,准固相合成体系因具有模板剂用量少、节省水资源、省去产物与母液分离步骤等优势,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 ZSM-5、SSZ-13、SAPO-34 等沸石的合成。 采用准固相合成技术制备天然硅铝黏土基沸石的结晶过程,更符合介于固相合成与液相合成之间的两相结晶机理,具体过程为: 在固相合成沸石分子筛的结晶初期,天然硅铝黏土在水蒸气及固体原料表面附着的强碱性氢氧根离子的双重作用下发生溶解,生成活性硅铝物种,这些物种率先晶化形成沸石分子筛微晶; 随着结晶时间延长,沸石微晶从周围环境中吸附更多活性硅铝物种,在钠离子(Na⁺)与结构导向剂的作用下,按照奥斯特瓦尔德(Oswald)机理逐步生长; 在气相环境中,晶核周围环境中活性硅铝物种的传质与传热效率大幅提升 —— 这不仅降低了地质聚合物表面的活性,使有机模板剂更易附着于固体原料表面,还能促进地质聚合物进一步解聚与重排,从而加快晶体生长速率。 尽管采用准固相合成技术制备黏土基沸石分子筛,克服了传统方法需使用大量合成溶剂的问题,具备绿色合成特性,但由于存在合成操作繁琐、结晶时体系压力过高、合成产物含杂质等一系列实际问题,目前仍无法实现工业化应用。 3. 无溶剂法 为解决传统沸石分子筛合成中因使用溶剂水导致的碱液排放量多、环境污染严重、单釜产率低、合成体系压力高等问题,黏土基沸石分子筛无溶剂合成技术应运而生。由于沸石分子筛无溶剂合成属于固 - 固相间的相互作用,且合成过程中不添加任何溶剂,因此彻底解决了沸石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溶剂排放与合成压力问题。 目前研究认为,黏土基沸石分子筛无溶剂合成遵循固相转变机理,即沸石晶化的形成需经历扩散、反应、成核、生长四个阶段。与水热晶种合成法及蒸汽辅助固相合成法不同,无溶剂合成过程中,沸石的成核与晶体生长既不存在固相原料的溶解,也无液相直接参与,具体过程如下: 在沸石合成过程中,延长研磨时间、增强研磨力度,不仅能增加分子间接触机会,利于分子自发扩散,还能提高反应组分的表面自由能,进而提升沸石合成的总自由能; 结晶过程中,依托相界面间丰富的空隙与浓度梯度差,天然硅铝黏土经活化解聚产生的活性硅铝物种发生聚合,逐步形成初级 “晶核”; 初级晶核继续发生缩聚、凝聚,最终连接形成分子筛单晶。
分子筛的结构和性质
(1)晶粒尺寸与形貌调控 大多数沸石分子筛的孔径小于 1 纳米(nm)。当小分子有机物在沸石孔道内发生反应时,扩散过程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进而影响孔道利用率与催化性能。减小晶粒尺寸、改变晶粒形貌是提升分子扩散性能与孔道利用率的关键手段。 大多数沸石分子筛的孔径小于 1 纳米(nm)。当小分子有机物在沸石孔道内发生反应时,扩散过程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进而影响孔道利用率与催化性能。减小晶粒尺寸、改变晶粒形貌是提升分子扩散性能与孔道利用率的关键手段。 (2)多级孔复合材料 目前已报道的介孔材料大多存在热稳定性差、缺乏具备一定强度的表面酸中心、酸中心易流失等缺陷,核心原因在于这类材料虽具有有序介孔孔道,但其骨架为无定形结构。 沸石分子筛虽具备优良的结构稳定性与较强的酸中心,却在分子扩散方面存在局限,从而影响其催化活性与选择性。而将微孔与介孔或大孔结合形成的多级孔复合材料,有望兼具二者优势,在实际应用中充分发挥作用。其中,多级孔沸石分子筛尤其适用于部分较大分子的催化反应及液相催化反应。 (3)共晶分子筛 共晶分子筛的催化本质是对孔道与酸性的精细调控,是提升催化剂性能的重要途径。通过该方式,分子筛的催化性能可得到显著改善。例如,将 ZSM-5/ZSM-11(MFI/MEL)共晶分子筛应用于甲醇制汽油(MTG)反应时,能够在较宽范围内调节汽油组分。 (4)分子筛表面改性及其水热稳定性提升 热稳定性与水热稳定性是衡量分子筛催化剂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许多工业催化反应对催化剂的热稳定性(尤其是水热稳定性)要求较高,这两大性能往往是决定催化剂寿命与反应工艺选择的关键因素。 以碳四烯烃(CTE)催化裂化反应为例,由于该反应在水蒸气条件下进行,因此提升催化剂的水热稳定性是碳四烯烃催化剂研发的核心任务。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以下方式可改善催化材料活性中心在水蒸气环境下的稳定性: 采用磷氧化物对多孔材料的催化活性中心进行组装改性; 向分子筛骨架中引入杂原子。
分子筛的催化性能
(1)催化反应的活性要求 分子筛作为催化剂需满足以下性能要求: 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均匀的孔分布、可调节的孔径,对反应物和产物有良好的择形性; 结构稳定,机械强度高,耐高温(400~600°C),热稳定性好,经活化再生后可重复使用; 对设备无腐蚀性,易于与反应产物分离,生产过程基本不产生 "三废",废催化剂易于处理且不污染环境。 例如,择形催化研究体系几乎涵盖了所有烃类的转化与合成,以及醇类等含氮、氧、硫有机化合物和生物质的催化转化,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业开发开辟了广阔领域。一些含过渡金属的沸石分子筛不仅用于传统的酸碱催化体系,还应用于氧化还原催化过程。 (2)沸石分子筛的高效催化特性 对于用于工业催化的沸石分子筛,高性能是基本要求和目标。催化材料的活性中心类型与数量以及微孔的扩散性能是影响其催化活性的内在因素。催化选择性与微孔孔道的择形性、副反应的发生以及各反应分子的扩散速度密切相关。寿命一直是衡量催化材料性能的重要指标,也是工艺过程永恒的研究课题。 在催化剂活性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如果失活的催化剂易于再生且结构能够恢复,即可以反复再生,再配合合适的反应工艺,就能达到延长催化剂寿命的目的。因此,高性能不仅对沸石分子筛材料提出了更高要求,还需要催化材料、反应工艺和反应工程系统进行多尺度的组合与协同,最终使催化剂在工业应用中实现高性能。
分子筛催化剂 | 分子筛催化剂的分类
分子筛按孔径大小划分,有小于 2 nm、2-50 nm 和大于 50 nm 的分子筛,分别称为微孔分子筛、中孔分子筛和大孔分子筛。分子筛按孔径大小可分为三类:微孔分子筛、介孔分子筛和大孔分子筛。微孔分子筛具有强酸性、高水热稳定性和特殊的 “形状选择催化 ”性能等优点,但也存在孔径窄、扩散阻力大等缺点,大大限制了其在大分子催化反应中的应用。介孔分子筛具有比表面积高、吸附容量大、孔径大等特点,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质和扩散问题。然而,其弱酸性和较差的水热稳定性限制了其在工业上的应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人员开发了分层多孔分子筛,它结合了介孔分子筛和微孔分子筛的优点,在石油化工领域有着不可估量的应用前景。
什么是分子筛?
分子筛,常被称为沸石或沸石分子筛,其经典定义为 “具有孔道(通道)骨架结构,且骨架结构中可容纳大量大尺寸离子与水分子的铝硅酸盐”。 根据传统定义,分子筛是一类具有规整结构的固体吸附剂或催化剂,能够分离不同尺寸的分子,或使不同尺寸的分子发生选择性反应。 从狭义上讲,分子筛是结晶态的硅酸盐或铝硅酸盐,其结构由硅氧四面体或铝氧四面体通过氧桥连接而成,形成具有通道与空穴的体系,进而具备筛分分子的特性。 分子筛的种类繁多,基本可分为 A、X、Y、M、ZSM 等几种类型,研究人员通常将其归为固体酸类别。
碳分子筛膜用于有机液体分子的反渗透分离
分离与纯化在生产和生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生产过程中,约有 40%-60% 的能源用于分离与纯化操作;而物理性质相似的物质(如异构体之间)的分离难度也极大。膜分离法若能提升分离效率,便可显著降低能耗。例如,有机溶液纳滤膜虽可用于高价值产物的纯化,但由于分子特异性不足,无法有效分离分子尺寸相近的物质。因此,为获得更优的分离纯化方法、有效降低能耗并提高分离效率,科研人员仍需持续开展研究。 研究成果介绍 8 月 19 日,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学院的瑞安・P・莱夫利(Ryan P. Lively)团队在《自然》(Nature)期刊发表研究,提出一种非对称碳分子筛(CMS)中空纤维膜,可作为潜在的有机溶剂反渗透技术(OSRO)材料。采用碳分子筛的有机溶剂反渗透技术,不仅无需改变有机物的物相、减少分离过程中的能量损耗,还能有效分离分子尺寸相近的有机物。研究人员通过观察对二甲苯与邻二甲苯在碳分子筛膜中渗透率的变化,来表征该膜的渗透性能。 借助碳分子筛膜,可实现有机液体分子的反渗透分离,且无需改变物相形态、降低能耗,即可高效完成分离操作。 展望 利用分离膜在低温高压条件下进行透析分离的技术,虽能大幅降低能耗,但分离效率与分离选择性仍是亟待解决的重大挑战,仍需广大科研人员持续努力攻关。